发布时间:2024-03-02 08:54 文章来源: [ 返回 ]
孩子的眼泪对父母的触动通常都比较大,因为父母心疼孩子,有些不理解孩子的父母一见孩子哭泣,心就慌了。其实孩子的哭泣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解释。具体都有哪些情况,我们一一来分析:
PART1语言不够,哭声来凑
有些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时发展不成熟,导致后面语言理解与输出能力也都发展不成熟,所以当孩子遇到一件事想要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但父母却始终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因此常常遭人误解、忽略,那种说不清、道不明、无人能解的窘境,到最后只能用哭的方式来与外界沟通。
案例:以前的大羊语言表达不清晰,在遇到不想或者不会做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帮忙等”,但咬字不清晰,老师或家长没能一下子理解他的意思,多次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开始急躁委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就已经尽到职责了,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指责他。此时父母先以询问方式来理解孩子的意思,再继续帮孩子延伸和补充,尝试让孩子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进一步表达出来,再用精简的语言帮助他表达情绪,最后陪着孩子一起把正确的描述尽量说完整。当然有时候父母即使做到了这些仍然无法猜中孩子说的是什么,但通过这样一连串的动作,孩子可能学到了如何更清楚、完善地描述事件或物品,也有可能过程中就淡化了着急和担心的情绪。
PART2与家长分离焦虑的哭
一般感觉统合正常发展的孩子,要与妈妈分离时,只要告诉孩子妈妈要离开的原因以及妈妈回来的时间,他们都可以保持正常活动等待妈妈回来,不会一直执着一定要缠着妈妈。触觉敏感的孩子在与妈妈分离时,就会立马大哭,触觉迟钝的孩子只要没有直接看着妈妈离开,则会从头到尾没有发现妈妈不在现场的情况,直到他们玩完了,妈妈如果还是不在现场,才会开始紧张,这时如果没有旁人很好地陪伴与安抚,就会吓得哭出来。
案例:柯柯有一段时间触觉变敏感了,要进教室后与妈妈分离时,就开始不愿意,紧张哭泣,语气平和地跟他讲;妈妈在外面等,我们一下课就可以见到妈妈了,我们现在一起跟小朋友进去玩游戏了。进教室后还是重复说要找妈妈,老师持续以他喜欢的互动方式吸引,带领他从事他喜欢游戏互动,慢慢情绪就缓和,并且融入人群一起互动。
针对触觉敏感或迟钝的孩子必须坚持每天全身按摩抚触1-2次,而且家庭环境要给予足够的爱与尊重。当孩子与家长分离而哭泣的时候,家人可以温柔地蹲下来,抱着孩子,温柔平和地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去哪儿了,做什么事了,为什么要去做,什么时候会回来,回来以后可以陪孩子做什么。然后以孩子喜欢的互动方式邀请孩子一起做些事,一边活动一边等待妈妈的归来。如果孩子不断地重复说要找妈妈,家人必须态度一贯温柔平和地、不断重复上述语言和互动方式。
PART3受到惊吓而哭
6岁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受到惊吓而哭泣,触觉不足的孩子受到惊吓的频率更高,然而受到惊吓的原因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表明清楚的,必须通过父母仔细检查、询问、推测才能得知。一般孩子容易受到惊吓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1、突然的大声响;2、旁人或旁边的动物、玩具、物品突然的大动作或突然的大移动;3、突然看见不熟悉的影像和被不熟悉的物体靠近;4、看见凶恶的眼神等。
案例:幼儿园大班的航航学校安全演练,由于沉浸在演练场景中,特别是晚上要睡觉时,闭上眼就会不自觉想起演练场景而被吓到晚上不敢睡觉,甚至经常因为这件事情而哭。
面对触觉不足的孩子,每天坚持1-2次全身按摩抚触非常重要, 触觉按摩能缓解孩子的情绪,改善暴躁脾气,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等。许多情况孩子哭泣的原因在大人眼中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在孩子心里都是非常严重的事,父母必须懂得将心比心,尽量让自己对孩子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受到惊吓而哭泣时,父母要温柔地陪伴孩子把这些情绪化解掉,并帮他梳理前因果。
PART4生气哭
有些人在很生气的时候,会哭出来,如果父母看到了前因后果,自然不容易忽略和误解孩子的情绪,但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前面生气的原因和过程,只看到孩子哭了,那就容易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大部分孩子会在意识里认为不对的事情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生气,例如:本该我的东西,竟然被别人拿走;不是我的错,而我竟然被怪罪了;无心之过竟然被大人责备;别人答应我的事,竟然食言了;我没侵犯别人,别人竟然来侵犯我。
触觉不足的孩子通常情绪转换比较困难,情况比较严重的还会有冲动现象,所以当他们生气的时候,会呈现一副火冒三丈的样子,脸上写着“此仇不报非君子”,然后会竭尽全力地去讨回公平。如果过程中遭人阻拦或没有得到观念中应有的正义或公平时,触觉不足的孩子就会在最后一刻抑制不住地大哭,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必须即刻阻止孩子继续冲动,例如可以和他说:孩子,对方做了某某某事,我知道你很生气,我陪你一起去要求对方道歉,或我陪你一起去把东西要回来。然后平和地带着孩子去进行接下来的动作。再结合针对性感统训练,孩子的冲动情绪很快就会降低。解决孩子感觉统合上神经冲动的现象很重要,因为冲动会使人忘记自己、忘记生死,只会专注盲目进行一个发泄情绪的动作,这是很可怕的。
PART5自求不得而哭
6岁前的孩子理解和逻辑能力还不成熟,很多事情都没有道理可言,当然也不会按理行事。很多时候当孩子有需求时而不被满足时就会大哭,孩子因为自求不得而哭,大部分家长就会觉得心烦、心疼,所以家长当下能满足的基本都会满足,满足不了的也会用等价交换的方式转移,例如:你不哭,等会带你去吃麦当劳等等。
如果孩子长期用哭声来获得满足,家长和孩子都会形成惯性。那应该怎么做呢?
1、如果孩子一哭就满足孩子会形成惯性,所以要坚持原则,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哭来获得的。让他哭一哭还可以锻炼内腔。
案例:栩栩刚来中心的时候,看到什么喜欢的都会直接拿,一旦不被允许时就开始躺地上哭闹,妈妈之前都是心疼他哭,所以只要他哭闹就给满足,所以他就养成只要哭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来上课一段时间,课上坚持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能做什么,只要他违反规则就给相应“惩罚”,坚持规则,他后面慢慢就可以自己转移目标或者给自己台阶下,接受规则。现在只要课前跟他讲好规则,课上就都可以自己遵守,不会无理取闹。
2、如果孩子是为了糖哭,当下没有糖,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哭,就用冰淇淋等其他物品等价交换。这样做治根不治本,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的目的,想办法和他沟通如何达到目的。例如孩子咳嗽要吃糖,这个目的要达到只能等到咳嗽好才能吃糖,但这么说孩子接受不了继续哭,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转移,不一定用物质的等价交换,而是可以通过陪玩的方式让他获得其他乐趣。要的东西得不到有情绪很正常,就用情绪解决情绪。
当父母遇到以上任一情况时,不要和孩子讲大道理,也不要对孩子倚老卖老地分析现实,必须技巧地、蜻蜓点水式地随机教育,用非常精简的语言去点播孩子,引发孩子多角度思考,如果孩子哭了,也请父母在一旁默默守护孩子,等孩子的情绪平稳之后,再安静地陪孩子“回家”。
文章来源于惠心千爱智慧
ABOU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