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智童儿童发展中心

热线电话: 0514-87821688
13815841456

真心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News

无处不在的感觉统合——4-6个月

发布时间:2024-07-05 17:45 文章来源: [ 返回 ]

无处不在的感觉统合——4-6个月

 

 

  4-6月龄是新技能获得非常快速的时期,宝宝的活动能力显著提高,趴趴时间更长,翻身甚至翻滚,开始坐,开始准确抓取物品,更多的口腔探索和啃咬。

 

 

1. 翻身和翻滚

 

  如果说趴趴是运动粗大发育的开始,翻身和翻滚就是宝宝运用身体的开始。“运用”这个词感统领域的各位应该都不陌生,包括“认识了解”,“协调控制”,和“完成运动”3个关键成分。

 

    翻身和翻滚可以说是宝宝根据自己的愿望或意识完成的第一项全身性的活动。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1. 要有翻身/翻滚的愿望,看向或身体转向一个目标

 

2. 判断头部与重力的关系,以及头部与躯干的关系

 

3. 启动相应反射,调集身体各部分,协调肌肉

 

4. 完成翻身/翻滚

 

    第二个程序的实质会随着宝宝的成长发生变化,起初启动迷路翻正反射,视觉翻正反射;之后会翻正反射发展出比较有阶段性的运动——躯干翻正反射;随着身体的阶段运动更加成熟,就成为随意运动,这是前庭-颈反射,前庭-脊柱反射成为保证运动协调性和维持姿势的主要方式, 视觉-运动整合成为指导运动稳定和准确性的保障。

 

    熟悉了第二个程序中宝宝能力发生的变化,就可以提供正确的支持和辅助。如,当宝宝刚开始发展翻身,那么意味着宝宝会依赖头部/迷路翻正反射,以及视觉翻正反射,如果我们托住宝宝的头,可能会限制宝宝头部旋转的范围,而造成无法满足翻正反射需要;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宝宝旋转头部的吸引物,让宝宝充分旋转头部后带动身体旋转,并且保证地面/床面柔软安全。

 

翻身和翻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双侧整合。虽然双手的中线活动也是双侧整合的表现,但双手中线活动更多是两侧的共同运动,翻身的运动则更体现了身体两侧的协调,因为翻身过程身体两侧的运动模式是相反的,如,面向左侧翻身,需要右侧躯体屈曲,左侧躯体相对伸展。这样的运动,一方面需要前庭觉相关的姿势控制更加成熟,还需要更好的身体认知——躯体感觉(somatosensory)的发展。

 

 

2. 趴趴时间更长

 

    这意味着宝宝的伸展肌群控制更好了,上面提到前庭-脊柱反射在练习趴趴和翻身的过程中不断成熟,所以宝宝在趴趴状态下利用上肢支撑抬起身体的必要性就减少,宝宝可以伸展手臂去够取身体附近的玩具。

 

    注意,这里的“不利用上肢支撑身体”,跟趴趴时的“飞机手”是不一样的。“飞机手”的状态不是上肢能够自如活动的状态,是不正确的,需要调整的

 

    伸手去够取身体附近的玩具,不仅体现了姿势控制(前庭觉相关)的提高,视知觉(辩距/视觉广度等)和视觉运动整合(手眼协调)的提高,还体现了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时宝宝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一个明确目的性的活动了。

 

 

3. 坐位

 

    接近6月龄时,宝宝对颈部和躯干的控制力有所增强,但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保持坐姿的水平。坐位的保持是双上肢前方支撑的C型,但是宝宝会努力抬起头观察前方的物品或妈妈的面孔, “低下头VS抬起头”看起来是个无足轻重的动作,实际却是坐位平衡发展的关键。同时上肢支撑下的躯干控制类似于趴趴时的上肢支撑,等宝宝坐位更有自信后就会逐渐尝试单侧支撑另一侧够取物品,最后到双上肢伸展够取物品,这个过程也是保护性伸展反射发展的过程。

 

    很多宝宝开始练习坐位是从后方支撑(靠着东西坐)开始的,这样的引导首先不利于宝宝发展直立位的姿势控制,因为直立位和趴趴时躯干和头部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前庭-脊柱反射募集的肌肉群也会发生变化,宝宝需要主动体会后才能逐渐适应并发展直立位的姿势控制,最好的方式就是前方自主支撑的坐姿了,我们可以做的是保证安全,可以在宝宝身后放置软垫避免向后倒时直接摔倒地面,但不是让宝宝靠在上面,保护物体一定不要接触宝宝的身体。即使宝宝向后倒,也一定不要拉扯宝宝的胳膊或拖住宝宝的后脑勺,可以让宝宝自然地倒在后面的保护物上。

 

    向后倒是个难得的提高运动经验和促进前庭功能的方式呢,另外不要担心会摔坏脑子,只要前庭-脊柱反射和前方保护性伸展反射具备的宝宝,在后仰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缓冲,只要不是摔倒硬地板或摔下床面都是安全的

 

 

4. 啃咬增多

 

    啃咬增多是因为宝宝的转移能力和双手操作能力都所有提高,能够取较远的物品,也能够更稳的抓握较大或较沉的物品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普文章在宣传口腔认知,还是有很多家长限制宝宝啃咬的行为。啃咬不仅仅是物品认知的过程,手眼协调的练习,更重要它是口面部感知觉发展和动作模仿的基础,是未来咀嚼能力,构音和仿说的关键。

 

   当然啃咬伴随一定的风险,家长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提供足够安全的物品。

 

以下文章来源于刘景宜儿童作业治疗 ,作者景宜


ABOUT US

关于我们

  • 您的姓名:
  • 您的邮箱:
  • 您的电话:
  • 留言回复: